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 教学交流 > 正文

让我的会计课上的更有效果

发布时间:2013-05-08 作者: 编辑: 浏览次数:
 
摘要:通过阐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论述了如何在会计课堂上开展启发式教学,让职业中学会计科更有效果。
关键词:学生学习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 会计课
   
会计原理是会计专业的中职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学好了这门课,不仅使他今后的会计专业学习会更得心应手,而且也为他今后的专业学习树立信心,所以会计原理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上好这门课?关键是学生能否有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在职业教育中,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的不同,教师更应积极研究教学方法。如何在会计课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使得教学更有效果?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略有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让课堂有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在于兴趣。教师要能善于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接受新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需要老师进行启发、教育和培养的,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工作中。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得情趣横生,学得生动活泼。
让课堂有趣我是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1.明确每堂课的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重点、难点的办法。
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学习积极性就是强烈的求知欲,(它表现为兴趣、信念、愿望和焦虑);而求知欲就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对某种知识欠缺不足,而力求获得提高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所以教师要在阐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每次学习内容时候,都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适当地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需要。如:我在“银行存款的清查”中我会首先告诉学生这节课的重点是银行存款清查的方法是什么?如何进行清查?清查过程需要注意什么?这节课不仅需要我们掌握财产清查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的基本技能,通过明确教学目标,阐明新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在每学一项新知识之前,都处于迫切求知、跃跃欲试的精神状态,提高学习主动性。
2.让课堂气氛丰富多彩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丰富多彩,课堂气氛要活跃,吸引学生,让学生喜听、乐听。俗话说:“教得有趣,学得就有味。”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受压抑、害怕,恼怒、反感)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高高兴兴地学和愁眉苦脸地学,其效果是不相同的。试想,如果在课堂40分钟里学生听到的只有一种语气、一种语调、一个声音、老师一点激情也没有,那将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学生的学习很难有积极性可言,更难有好的学习效果。
3.设计多样的课后训练题
课后训练题型的设计要既能启发学生思考,又能教给学生方法和技能,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都需要训练方法和技能,学生掌握了方法和技能,逐步形成熟练技巧,就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进入能力的高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训练,追求能力培养的效益。通过学生实操技能的提高,能引导学生将已知知识转化为学生具体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能力,再激发他们理论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
二、演好自己的角色,启发教学
教师的授课是为了给学生“解疑”。学生有“疑”,就会有“思”;“疑”是深入研究知识的起点,“思”而不解,才有“问”;有“问”有“究”,才有所“得”。有“疑”才意味着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生会“疑”,实质上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启发式教学能真正培养学生“有疑”再“解惑”。
启发式教学: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命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中的著名论断。意思是说: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再遇到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
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教会我们要善于启发激疑,引起学生思考,又要再恰当的时机进行画龙点睛的、分析性的讲解。教师要抓住本质的,主要的知识,关键的内容,根据每课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关键的时候,关键的地方进行启发激疑和揭示讲析。只有在关键时刻给学生画龙点睛的讲解分析,才能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之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在教学中,教师要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学生有“疑”,善于“激疑”,利用学生新旧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矛盾,认识矛盾,打开思路想问题。要做好这步,需做好课前预习,这只是“激疑”的第一步。主要的还在于讲课时对所教的知识善于问几个“为什么”。把学生引入情景中,让学生做出选择,再由此出发,带学生一层一层抽丝剥茧,引发学生开动大脑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做出判断。例如在讲《错账更正》时,我首先问“账会不会登错?”,学生会答“会的”;再问“为什么会登错?”学生会有许多的登错账的理由,我一一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归纳错账的原因;再问“账登错了怎么办?”这一问,激起了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入探讨错账更正的知识,通过讨论摆出各种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背后包含的深厚理论支持。可见,善于“激疑”犹如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波涛迭起,就能学有所得,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疑,学生必然会提出许多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怎么办?此时最好是引导学生多议多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相互提高,又相互补充,常常能暴露矛盾,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开辟“柳暗花明”的新天地。让学生多议,相互启发,从中又会发现许多疑难问题。如此学生就能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知识。这样就能避免讲非所需,答非所疑,解非所惑,造成“多劳少得”或者“劳而无获”。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老师逐一回答是不必要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在关键时候进行画龙点睛的讲析。
如果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有的问题出了“格”,提出些“离题”的或“钻牛角尖”的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问题综合归纳起来,分清主次,这样就能拔“乱”反“正”,抓“干”带“枝”。当众说纷纭时,教师又应当好“引路人”,集思广益,当机立断,作出提纲挈领式的开导,使问题获得解决。这样的教学,要求老师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方法、方式,巧妙地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一堂好的课,是使学生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习惯,从而达到“自得”。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把功夫放在启发思维,积极引导,设疑提问,因势利导。用“启发”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乐趣就在于“学生反驳其他同学,甚至反驳老师的观点。在教学上更具有启发性,课程中更多是抛出问题,引起大家去思考、去讨论,而不是告诉你答案是什么。大家不断去思考、讨论,通过学生“学”的实践活动,参与进来的学生基本能达到培养思维和发展智力的目的。可是在课堂上不可能所有的学生在老师每次引导时都能到位的参与,所以我在每堂课会重点关注那些较慢进入状况的学生,用浅一点的问题提高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建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别落队。
总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很有名的一句话:“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只有这样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让学生爱学、会学,使会计课堂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