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 教学交流 > 正文

激发兴趣,提高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的吸引力

发布时间:2013-05-08 作者: 编辑: 浏览次数:
 
摘要: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改革教学方法,使图形图像处理课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采用演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比喻教学法、协作式教学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能上好图形图像处理课。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 教法 兴趣
 
目前职业高中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喜欢上图形图像处理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涂鸦,或者是玩其他的游戏,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却不大认真学习。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课堂教学枯燥,缺乏使人愿意学和积极学的吸引力,学生缺乏认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改革教学方法,使图形图像处理课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图形图像处理课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课堂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演示教学法
   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教具,并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法。这是一种比较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为一摸。”所谓“摸”,就是动手,就是实践。演示法首先是让学生看教师演示,然后按照教师的提示进行操作,既有“见”又有”摸”,既动脑动口(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又动手,因而学生有问题可想,有问题要回答,有事情可做,课堂生动活泼,气氛融洽浓郁,学生精神集中,学得专注,学得认真,学得活泼,学得有趣,学有成效,这样的课学生自然就感到有趣,感到有吸引力。反之,学生就会感到平淡乏味,味如嚼蜡,以致分心去涂鸦、玩游戏等等。那么,如何使用演示法呢?
    1.正确选择演示内容
    演示重在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确定演示内容,并演示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如讲解杂志封面制作案例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现在流行的一些明星或者是名人的照片作为素材,并展示一些实物杂志,让学生看后觉得自己跟杂志封面设计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又如讲解班级相册制作案例时,可以拿现成的实物相册来展示给学生,课前准备该班级的一些照片素材,让学生对本节课堂的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得较好教学的效果。
    2.掌握演示内容的繁简
    掌握演示内容的繁简是演示成功的前提,如果教学内容复杂,学生需要观察并模仿教师的演示才能完成的,则先演示后练习;教学内容相对简单的,则要求学生自己看书,按照书中的讲解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操作中的共同错误时,教师则针对错误进行演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文字工具、选框工具学生容易掌握,就让学生直接练习。而钢笔工具相对较难,教师就先演示后讲解。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实践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为中心,以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欲望为前提,通过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知识、获得技能、提高能力的目的。任务是硬性的,完成任务是有压力的,但通过完成任务学到了知识、获得了技能、提高了能力,却把人带到一个更高更美的境界,它又是令人愉悦的。所以,这样的课是有趣的,令人振奋的,有吸引力的。如何实施任务教学呢?
    结合实际提出任务。任务教学法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任务,设计的任务必须在保证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可操作性和完成任务手段的多样性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操作技能基础等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抽象。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是牢固的,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才能加强。如:讲解环形图像制作,先让学生绘制圆形图案,再提问:怎样制作环形图案?让同学们先讨论,然后请同学在教师机上演示,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进行了各种尝试,在操作中暴露的问题我及时进行讲解和更正,学生便很顺利地完成了环形图案的制作,而且理解了制作的方法技巧,掌握了技能。
    三、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教学法,属于因材施教的范畴。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但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来没有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依据教育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四点:“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有所侧重。对已经熟悉教材内容,对计算机有一定认识,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同学,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兴趣另行安排任务;对不熟悉教材内容,缺乏计算机基本知识,不具备起码的自学基础的同学,则要耐心细致地讲解、演示,一步一步地培养他们学习和掌握图形图像处理的能力。比如,让学生制作一张贺卡,要求主题自定,题目自拟,选一份作品喷绘出来并张贴在课室。对那些较有基础的同学,主要是鼓励、督促他们独立完成。而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同学,则要给予必要的操作提示,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影响制作进程的问题等。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任务结束时,他们对Photoshop图像处理能力也有所提高。这样的课当然有吸引力。
    四、比喻教学法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一些概念、原理、、用法等需要充分的讲解。如何让这些抽象的内容和专业名词变得生动形象呢?关键在于适当运用一些简单和贴近生活的比喻,这对教学尤为重要。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比喻手法和形象化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解图层的应用的时候,可以把图层比喻成纸张,新建的图层比喻成透明的纸张,使学生对图层的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五、协作式教学法
进行互教互学、小组讨论和小组解决问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这种基于计算机的协作学习,学生在可以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采用讨论、指导等形式对问题进行解剖、分析,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并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协作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发展多向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讲解海报制作,正式上课前让学生分成三人一组,共同完成任务,小组各人必须分配到任务,擅长策划的同学负责统筹、排版,擅长图像编辑的同学负责图像处理,文采好的同学就负责编辑文案,小组各人各施其职、共同完成任务。
总而言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正确把握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有利环境,放手将一个个具体任务交给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多动脑筋多创新。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学会独立思考,也只有在独立思考中才会有所创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图形图像处理课就上好了。
 
参考文献:
[1]王爱胜.信息技术新课程发展纵横谈[J].信息技术教育,2008(1).
[2]周明.关注差异分层教学——高中信息技术实施“差异教学”策略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7—8).
[3]史晓宇.试论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01).
[4]刘璇.培养信息能力推进素质教育[J].中小学电教,2002(04).